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二十一章 风卷残云 血洗东林(四)

首页 书架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最快更新东厂 !

第二百二十一章 风卷残云 血洗东林(四)

王在晋“糊涂”的继承熊廷弼的战略,“愚蠢”的搞个八里铺新关,目的其实就是要有这座新关来吸引后金,让他们将目光和脚步都放在山海关,放在关后的繁华中原大地上,进而依托坚关不断的消耗后金的实力。但这个如意算盘里有一点问题,就是后金有没有决心要长途跋涉上千里,到关门外来和明朝决战?

努尔哈赤可是人精,除非他老糊涂了,否则绝不可能把自己的几万家底千里迢迢带到山海关下,梦想一举攻破关门,但是,若后金获得八里铺关城这个立足点,情况或许就不一样了。

努尔哈赤获取这个重关以后说不定会下决心和明朝在关门外对峙起来,只要海河的冰封一消融,那么后金关门外的大军就完蛋了,明朝出动水师封锁大凌河、小凌河、辽河是完全有可能的,以明朝水师庞大的战舰破坏几条小船达起的浮桥还不易如反掌吗?当然,若后金占了“重城”却在冰封前放弃了,自然不会被歼灭,但后金从此就别想再威胁山海关关城,明朝可以安然解决国内问题,等待时机成熟一举荡平后金。

王在晋这个计策继承了熊廷弼的策略,也是个不错的谋略,在当时看来这是绝密的军事谋略,应该只有王在晋和天启帝知道,也是天启帝同意的直接原因,更是孙承宗先后“又上十余疏”才改变“修筑重城”的根源。所以也就不难理解王在晋为什么七天七夜都不肯妥协了。

孙承宗在推翻了王在晋的重关设计后,又决策了一项把明军带入防守死地的计划——构筑宁远、觉华岛防线。宁远位于山海关外二百里,东面是海,西面是山,至山海关一路宽仅二十里。这样一个狭窄的走廊型地理形势,很容易就可以被进攻的满清军队隔断归路,成为一座无粮无援的孤城。

把明军放进这样一个孤城防守,事实上正是把军队放入了一个万死之地。觉华岛是距宁远三十多里的两个海上的小岛,离海岸最近的距离仅有十里不到。当天气寒冷时,这段狭窄的海面很容易冻结,成为一马平川的通途。

宁远大战中的觉华岛惨败,就是由于这种不当的地理形势所致。但是孙承宗却坚决把明军的防线推进到这个地方,并提出“……当宁远冲,与觉华相犄角。敌窥城,令岛上卒旁出三岔,断浮桥,绕其后而横击之”的纸上方略。

试想,当天寒冰冻时,觉华岛的军队如何能实践“旁出三岔,断浮桥,绕其后而横击之”这种计划呢?而孙承宗不但把军队放入这样一个险地,还将觉华岛作为明军一个十分重要的粮屯,常年堆积了大量的军需物资。这样的布局,其实就是在满清唾手可得的地方摆上了一份大礼!

天启五年十月,孙承宗被弹劾免职,由高第继任辽东经略。高第的守辽思路是继承了熊廷弼和王在晋的。因此,一上任就要求撤出所有关外防区,坚壁清野,饿死满清。

但是,高第的这项指令遭到了孙承宗任用的一帮将领的坚决反对,其中便以袁崇焕为首。辽东军的大撤退只到宁远为止,且锦州防线的粮仓——右屯中的大量粮草被消极怠工的袁崇焕等人留在了最前线。

次年正月,努尔哈赤挥军南下,孙承宗布置的“死地”终于发挥了其真实的作用。结果是城失得差不多,粮草全被被抢,人也被杀了大批,就剩宁远那座孤城孤零零的座落在那。

在布置了宁远、觉华岛这个死地之后,孙承宗又进一步把防线前推,在宁远二百里外又构筑了另一处防守死地——锦州。

锦州地处关宁锦走廊的一端,锦州至山海关的四百里路程就是这条宽不过二十里的狭长走廊。仅从这一点来看,锦州的地形就和宁远一样糟糕,十分容易被突击的满清军队截断与后方的联系。

非但如此,锦州附近还多山多河,从锦州到宁远,依次有小凌河、松山、杏山、塔山等多处险要地形,十分利于满清军队布防,以此截断明军与后方的联系。正是这个糟糕的地理形势,使得自锦州城筑起以后,历次大战都十分不利于守方。

仅袁大海所知的锦州战事就有三起可以说典型的战例:其一,天启七年的宁锦大战中,袁崇焕由于锦州地形不便救援而迟迟不出援兵,最后好不容易让满桂带军增援也只敢拨给一万人。比起皇太极围困锦州的六万大军来说,这些军队连塞牙缝都不够。显然,袁崇焕正是知道锦州这个地形极其不利于增援才作出这样的安排(但是最初却正是他和孙承宗一力要求在锦州筑城防守)。

其二,崇祯十四年的松锦大战,洪承畴的十三万大军驻防松山以救援锦州的祖大寿,结果就给皇太极困在松山切断了与后方的联系,直接导致军心大乱而全军溃败。这个责任,显然应当由最早决定在锦州筑城的孙承宗来担负。

其三,国共内战的辽沈战役中,*的锦州被*的四纵包围,锦西和葫芦岛的11个师整军增援锦州,就是被四纵在塔山阻击了6天不得前进,终于导致了*在东北形势无法挽回的大崩溃。

这些历史上在锦州发生的战争无一不证明了,锦州确实是一个不利于防守的死地。而第一个决定在锦州筑城的孙承宗,其决策是否英明实在是值得商榷。当然,对于孙承宗的忠心袁大海从来不怀疑,一事归一事,不能说对某个人的决策产生怀疑就进而怀疑此人的人品,这显然是不公正的。

细细的将孙承宗主持辽事的详细过程一一列举出来后,袁大海真的惊讶了,孙承宗真的是所谓明末唯一能挽救败局的英雄?

否定熊廷弼、王在晋的决策,修建宁远、觉华、锦州等死地,孙承宗还修建了大凌河城,这同样是一个陷明军于死地的绝境之处。孙承宗卸任后,接替辽东经略的高第就果断放弃了这块鸡肋,其实是拨乱反正的英明决策。但是宁远大战后,高第被弹劾免职,辽事由孙承宗一手提拔的袁崇焕接管,他一上任就又开始耗费巨资修筑大凌河这个防守死地。

幸运的是,袁崇焕的筑城工作尚未结束,皇太极就发动了宁锦大战,袁军仓惶撤退,把大凌河这座尚未建造完成的空城留给了清兵。但是皇太极是不会将自己的军队留在这里送死的,宁锦大战结束后,皇太极毁城而去。试问,如果这座城池真的有用,对守军有利的话,为什么皇太极会把它毁掉呢?难道占领下来,为“大清”开疆拓土不好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