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十六章 环境

首页 书架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大军过河不像出发的时候船只都准备的好好的,最低也需要两天的时间,才能把所有的人马都运过河。

天气晴好,不仅没有风,太阳照的人还能感到一丝暖意。

朱棣和朱瞻基坐在船顶,一边晒着太阳,一边聊起了此次要讨伐的瓦剌部落。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元朝的残余势力退居岭北行省,史称北元。

北元在大明几十年的打击中,最后一任皇帝坤帖木儿汗原本被大臣鬼力赤流放到如今的济州岛。但是后来又直接杀掉。

至此,在朱瞻基穿越过来的那一年,北元已经变成了历史。

北元分裂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个部落,除了兀良哈势力稍弱,瓦剌和鞑靼一直在跟大明作对,但是同时也在互相竞争领导权。

鞑靼部居住在今贝加尔湖以南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大部分地区;瓦剌部居住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和准噶尔盆地一带;兀良哈部在唐努乌梁海一带。

三个部落经常互相残杀,也时常滋扰明朝边境。

两大氏族虽然将大明作为自己最重要的敌人,但是相互之间的斗争也无比激烈。

但是由于他们都已经退出了漠南,所以对大明的破坏力有限。

朱棣在靖难时期就与号称鞑靼可汗的鬼力赤有交往。登基之后派遣使节去招抚鞑靼、瓦剌各部,并在鞑靼游牧地区建立了一些羁縻卫所,试图用朝贡贸易的手段绥服蒙古。

大明靖难之后国力没有恢复,只能用分化拉拢的方式在两大部落之间掺沙子。

永乐六年,元顺帝的曾孙本雅失里在鞑靼称汗,对明采取强硬态度。永乐七年更斩杀明使,又击败当年丘福的北征军。

朱棣才不得不于永乐八年亲自北伐。

出师之际,鞑靼已经内讧分裂,朱棣先后在斡难河畔和贝尔湖东追击、击溃了鞑靼可汗本雅失里和太师阿鲁台两部。

战后,本雅失里投奔瓦剌后被杀,阿鲁台遣使朝贡。

势大的鞑靼被击败,但是造成了另一部瓦剌的崛起。此时的瓦剌大汗马哈木以对抗大明为口号,号召各部落归顺。

也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朱棣绝对第二次亲征。

朱瞻基对历史不熟悉,他只记得朱棣五次亲征,是杨广之后,当上了皇帝,还唯一亲自领军出战的皇帝。

就连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就再也没有御驾亲征过了。

此后的几任明朝皇帝虽然也御驾亲征,不过都是一些打酱油的。

至于后世被鼓吹的上天的康麻子,更是一个笑话。说的是御驾亲征,在新疆打仗,他人在哪里?在河北跟内蒙的交界处等消息,还好意思说御驾亲征。

就连不靠谱的正德皇帝,说御驾亲征就御驾亲征,好歹也跟着大军去了前线,还亲自杀死了一个敌人。

因为对历史不熟悉,所以这个时候的朱瞻基并没有一个穿越者的优势。他只知道,朱棣的五次亲征,最后还死在了亲征回来的路上。

那也就说明,他的这第二次北伐,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

即使是打赢了,也只是一场战役打赢了,战略目的却没有达到。

所以,朱瞻基也在一直研究瓦剌部落的情报,希望能够在战略方面,帮上朱棣的忙。

瓦剌部落的大本营在后世的杭爱山一带,占据了一直到贝加尔湖到中亚的大部分土地。

但是他们的人口并不多,只有两百万人。

说起来只有大明的军队人数多,但是他们是游牧民族,打不赢就跑。在如今这个落后的时候,想要追上他们并不容易。

四年前,朱棣打败了鞑靼,让阿鲁台俯首称臣。

此次北伐,阿鲁台也积极响应,愿以鞑靼部族协助大明攻击瓦剌。

但是朱棣并不信任阿鲁台,很怕阿鲁台反戈一击,与瓦剌部落前后夹击明军。

如今的朱棣,就是处于这样一个左右犹豫的境地。

朱瞻基却极力说服朱棣接受阿鲁台的请战,不管他们出不出力,最少他们的出动,可以给大明军队的东翼减轻不小的压力。

在这个时代,五十万大军要跋涉几千里,从北平一直走到乌兰巴托去作战。后勤补给,人员疲累,都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但是人数要是少了,根本就是给瓦剌部落塞牙缝去的,在马上作战,明军还是不如他们那个在马背上生长的民族。

“鞑靼部落虽然现在臣服我大明,却也是养不熟的白眼狼,让他们获知我大明的进军路线,战略意图,若是反戈一击,只会让我们陷入危险的境地。”

朱瞻基却道:“皇爷爷,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一件事,那就是我大明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意义是什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