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八四章 大决战(上)

首页 书架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秦雷默然,望着许由轻声道:“这样来说,你有杀我的理由。”说着垂下眼睑道:“但我也有杀你的理由。”说完便起身回到舱内,身后的许由刚要破口大骂,便被一柄利刃穿胸而过,枭首之后扔下了湖中。

黑衣卫用清水冲刷掉甲板上的血迹,便再没有一点痕迹了。

第二日,江面上雾气浓重,能见度十分之差,但诸烈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开战,以他的经验,知道只要太阳一出来,大雾必将散去。

但昨天发生的一切,让楚军的士气有些低落。倒不是因为令人扼腕的偷袭失败,事实上也没有几个人看明白昨天是怎么回事。他们是被秦军那层出不穷的神秘武器给吓到了,且不说那些能让战舰莫名其妙爆炸的鬼东西,单说那些火龙出水般的玩意,射程比投石砲还远,打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火海,这还让人怎么玩?

诸洪钧便告诉他的将士们,秦军那‘火龙出水’虽然动静大,效果也满唬人,但实际上只对小船有效。对于他们乘坐的三层战舰来说,也就是引起一堆火的效果,还不如火油弹造成的伤害大呢。

官兵们将信将疑,不过好歹畏惧之心稍减。恰巧此时一群白色的水鸟队在舰队上空飞过,诸烈立即将其比作吉祥的象征,官兵们这才恢复了信心。

他又借着大雾率军从西岸迂回到秦军的背后。当一轮朝阳冉冉升起来,湖面上的浓雾果然散去,露出了两军战舰的影子。楚军已经完成了战前编组,近千艘大大小小的舰艇,分成三个分舰队,呈半圆形完全封锁了秦军的退路。

秦国舰队几乎同时也在进行调整部署。被伯赏元帅寄予厚望,但在前一天一言不发,任由水军自由发挥的杨文宇,终于开始借武成王的威信发号施令了……其实他也是不得已的,毕竟已经离开镇南军十来年了,凭着往日的那点威信,能不能调动部队还是问题。所以他拒绝出任主帅,心安理得的在王船上扯虎皮做大旗,指挥与诸烈的决战。

之所以昨天不吭声,是因为他要告诉四大将军,没有统一的指挥、严格的执行,就算再好的战舰、再高的斗志,也是打不赢仗的。

果然在今天,楚破、楚落、秦有才、秦有德各自率领分舰队,乖乖听从他的调遣。

杨文宇下令将舰队摆成一个巨大的新月形,月牙的两尖顶住楚军舰队的两翼,。他将秦有才的分舰队放在中路,楚氏兄弟分居左右,昨日战斗中受创的秦有德分舰队则被安排在了阵后作预备队,随时准备支援前方。

经过昨天的战斗,秦军的士气高涨极了,他们都相信有了那些神奇的武器,大秦一定会取得胜利的。

没有任何试探,双方舰队便全线逼近了。杨文宇惊奇的发现,楚国中央舰队的五十余艘超级战舰,比秦军的任何一艘舰船都要大得多。每一艘都有五层高,安放着四组巨大的拍杆,水线以上皆用牛皮铁甲包裹,滚石檑木投石砲样样俱全,一看就是可远可近的大杀器。

这些船并没有在昨日的战斗中露面,显然是被诸烈巧妙的隐藏起来,此刻终于作为最后的底牌掏了出来!

见那些巨舰就像威风凛凛的水上堡垒一般,以严整的阵容扑过来,这让秦军将士心中有些发毛。三位将军建议舰队后退,拉乱楚舰追击的队形,然后寻找空隙杀一个回马枪。

但杨文宇二话没说,就下令立即进攻。狭路相逢勇者胜,怎能未战先退呢?

由于秦楚两军都各分成三个**的分舰队,分舰队之间尚有一定距离,所以大战在三个战场分别打响。

秦军的右翼和楚军的左翼最先交火。楚军左翼刚刚进入秦军右翼的射程之内,数不清的‘火龙出水’便轰击过来。楚军官兵一看,果然如上柱国所言,这些玩意并不能伤害到楚军坚固的主力舰,但上柱国有一点没说……这些玩意对人的伤害,可是不分大船小船的。

只见每一支火龙落到楚舰上,便会爆开一个耀眼的火团,爆炸声中,周遭一丈范围内的官兵十死无生,杀伤力十分的惊人。楚军的甲板上开始混乱起来,官兵们纷纷躲在遮蔽物后面,唯恐被这些飕飕飞来的火龙干掉。

如此强大的火力,远远出乎楚军指挥官的意料,他连忙下令舰队全速前进,当进入投石砲的射程后,便迫不及待的吹响了发射的哨声。这里不得不佩服楚国水军一下,尽管秦军的火龙仍在肆虐,但一听到哨声,他们还是毫不犹豫的开始准备发射,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马上补上,终于用最快的速度展开了还击。

最好的防守便是进攻,当清一色的楚国散花弹纷纷落在秦军舰上时,秦军的攻势为之一滞,不少站在船舷发射‘火龙出水’的将士被当场砸死,结果已经点燃的火箭弹翻转过来,在秦军船上四处乱窜,伤人无数。秦军这才意识到已经进入投石砲的射程范围了,马上也改用投石砲还击。

要想杀伤敌舰,还得用那些几十甚至上百斤重的大石头疙瘩。

两军开始了猛烈的对射,按照常规,接下来就是比谁的砲弹足,谁的威力大了,但楚破指挥的秦军右路舰队,却放弃了稍占优势的远射,令旗一挥,舰队便快速的接近楚军。

楚军左翼舰队却没有做好接舷战的心理准备,他们只好边打边退,尽量不与秦军接触,不知不觉中便靠近了水浅礁多的浅滩。

退到这里是有预谋的,因为楚军左翼舰队的主力便是洞庭湖水军,他们甚至此处的每一块暗礁,每一处浅滩,有信心让敌军在此处搁浅触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