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二十六章 夹击

首页 书架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虽然在政治上,莫斯科具有无比重大的意义。莫斯科不但是红俄的首都,还是红俄欧洲地区的第一大交通枢纽中心,特别是铁路枢纽中心。当时,所有连接红俄欧亚地区的铁路都要在莫斯科汇集。但是除了政治意义与交通上的便利之外,莫斯科没有太大的军事价值,附近也没有重要的战略资源,甚至算不上是工业中心。相对而言,高加索地区的军事价值就高得多了除了巴库油田以及周边的石油化工工厂,高加索地区还拖守着红俄欧亚两地,即从高加索地区沿着里海北上就能进入红俄的亚洲地区,如果向西北方向推进就是莫斯科,向东北方向则是红俄的哈萨克斯坦加盟共和国。

从军事上讲,德军攻占高加索地区,等于从南面迂回包抄了莫斯科。

正是如此,德军才在南方军团投入了差不多一百四十个师的兵力,而且其中有三十个装甲师与坦克师。

事实上,德军的进攻行动完全在预料之中,只是时间稍微提前了一点。

在众多人预料之外的,还是〖中〗国军队在中俄边境线上开始大规模集结,摆出了攻打红俄的样子。

在很多人眼里,特别是在西方军丰家的眼里,〖中〗国陆军算不上强大。

在国内战争时期,〖中〗国陆军仍然是一支以步兵为主的军队,而且火炮、机枪等现代化武器装备的比例并不高。国内战争结束的时候,〖中〗国一个步兵营配属的机枪只相当于欧洲军队的一半左右,而每万人拥有的火炮数量仅相当于欧洲军队的三分之一。更重要的是,当时〖中〗国还没有完善的军工产业,除了能够仿造一些毛瑟步枪、自行生产步枪弹之外,其他军火都需要进口。

虽然在中日朝鲜半岛战争中,〖中〗国陆军有着非常惊人的表现,装备水平也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西方军事家眼里,〖中〗国陆军依然算不上是一支现代化军队,差距主要体现在后勤保障上。

当然,这也与朝鲜的地理环境与道路交通有关。

事实上,在中日朝鲜战争时期,〖中〗国陆军的机械化程度已经很高了。当时,〖中〗国陆军已经拥有上万台车辆。

不管怎么说,在大战爆发前,甚至在一九四一年之前,西方军事家都看不起〖中〗国陆军。

直到〖中〗国陆军登上〖日〗本本土,在短短两个多月里就占领了九州岛,并且歼灭了岛上的上百万日军,西方军事家才猛然认识到,〖中〗国陆军并不落后,已经站在世界前列,甚至丝毫不比德军差。

如果中俄开战,红俄还有希望吗?

要知道,此时平国陆军的规模已经突破了五百万。

与盟友德军相比,也许〖中〗国陆军的机械化程度还稍微差了一点,在装备的性能上也有所欠缺。比如,〖中〗国自行生产的“黑豹”坦克就因为没有高质量装甲钢,其防护性能比德版的差了一大截。又比如,〖中〗国在战前没有生产高初速坦克炮的能力,而在战时由德意志第二帝国援建的火炮厂只能生产口径在七十五毫米以下的坦克炮,暂时还不能生产威力更大的八十八毫米坦克炮。

只是,〖中〗国陆军也有一个德军没有的优势,即不存在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

受人口限制,德军的总规模很难扩充到一千万以上,能够达到八百万就很不错了,而〖中〗国拥有数倍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人口资源,只要军事物资生产速度跟得上,〖中〗国陆军在理论上能够把总兵力扩充到三千万以上。

这是个什么概念?

即便把美国算上,美英俄日四国陆军的总兵力都不可能超过三千万。

当然,〖中〗国陆军根本没有必要武装这么多军人。考虑到〖中〗国的工业生产能力,特别是生产效率,〖中〗国陆军可以轻易的把总兵力扩充到一千五百万,从而对极限兵力只有一千五百万的俄军形成明显优势。

到德军再次发动攻击的时候,〖中〗国陆军的总兵力已经突破了八百万。

虽然在这八百万官兵中,有将近三分之一还在进行训练,还有三分之一是在半年内离开训练营的,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官兵有实战经验。此外,〖中〗国军事物资、特别是重型武器装备的产量一直没有提上去,也就跟不上军队扩充的步伐,大部分新建部队都是步兵,装甲兵的数量并不多。但是谁也不能否认,这支军队拥有极强的战斗力,而且训练有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如果〖中〗国向红俄宣战,那么红俄将被迫进行两线作战。

在世界上最强大的两支陆军的夹击下,红俄还有希望坚持下去吗?

要知道,在远东地区,俄军的总兵力不到两百万,而且大部分都是新征召的部队,精锐部队在春季到来之前就被派往欧洲地区。远东的俄军同样缺少装甲兵,甚至缺少必要的步兵装备。

一时之间,〖中〗国是否向红俄宣战,成为了最受关注的事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