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法国的军备发展受到了极为严厉的研制,其国家安全建立在由德美共建的战略平衡体系之上,即来自美国、以及恢复了元气之后的英国提供的安全保障,为法国提供了生存基础。虽然在一九三六年之后,法*备快速发展,军事工业力量也大幅度增强,但是短短几年,法国根本不可能获得超过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军事实力,更不可能击败德意志第二帝国。
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法国人依然没有摆脱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在重建军备的时候,法国内部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法国必须进攻,只有通过进攻才能打垮德意志第二帝国,另外一种则认为法国应该集中力量防御,等待来自美国与英国的支援。
显然,前者更加积极,也更有希望成功。
要知道,如果法国集中兵力发动一场闪击战,只要能够在几个月内得手,就有望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完成动员之前将其击败。
后者,就要被动得多了。
事实上,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主要原因就是打得过于保守,在开战后就丧失了主动权,而导致法军作战保守的主要原因,就是法国从上自下都认为,必须得到来自外界的援助,法国才能击败德意志第二帝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证明,来自英国的援助并不可靠。
原因很简单,英国的影响建立在海权之上,只要丧失了海权,英国别说援助他国,能否自保都是个问题。
受此影响,在法军中,进攻思想盛极一时。
可惜的是,以戴高乐为代表的法国装甲兵并没掌握法军的大权,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同样证明了进攻并非万能的战争手段。
法国在一战中伤亡数百万军人,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法军盛行进攻致胜论,认为只要进攻就能击败敌人。结果就是,在战争的第二年,即德意志第二帝国把重点转向东方,集中兵力打击俄国的时候,法军在西线战场上损失了两百多万官兵,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在进攻中阵亡。可惜的是,如此巨大的伤亡,并没给法国带来胜利,还为法国在后来战败投降埋下了祸根。
说得不客气一点,正是“进攻致胜论”葬送了曾经称霸欧洲的法兰西陆军。
受此影响,大战之后,一些不那么热衷于进攻的将领掌握了法军大权,其中典型代表就是在防御巴黎时战败的贝京元帅。
虽然贝京已经退役,但是他在法军中的影响力无人能及。
当然,坚持防御的,只是贝京这些老将。在法军的年轻军官中,进攻思想仍然占据着主要地位。
这样一来,法军中出现了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
这就是,在注重防御的同时,法军也在搞进攻建设。比如,贝京主导修建了沿德法边境线的战略防线,而法国陆军却采购了数千辆坦克战车。更有趣的是,法国陆军中主张防御的将领并没有合理利用这些坦克,而是把坦克看成是加强防御阵地的移动火力点,或者说是可以自行机动的火炮。结果就是,法军装备的大量坦克没有集中使用,而是分散在数量众多的步兵师中。
与之相比,德意志第二帝国陆军对坦克的价值有着更加清楚的认识。
严格说来,德意志第二帝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坦克受害者”,即帝国陆军并不是首先使用坦克,而且有限的几次坦克使用经历也不那么光彩。只是在战后,帝国陆军在大规模裁员的情况下,认识到了坦克的巨大价值,而且从上到下都知道,坦克是改变攻守平衡的决定性力量。
可以说,到一九三九年,帝国陆军对未来的装甲战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当时,帝国陆军中,已有四个独立坦克师(相当于后来的装甲师),帝国陆军首先把坦克集中起来使用。更重要的是,鲁登道夫也非常清楚坦克的价值,在他制订的计划中,从北面突破法国边境防线的主力就是坦克集群,而在德军的部署中,四个坦克师全部放在了德比边境地区。也就是说,只要战争爆发,这四个师将作为德军的先头部队,首先向并不牢固的法比边境发起冲击。
仅此一点,就决定了德法陆军的优劣。
虽然在坦克数量上,法国陆军不比帝国陆军少多少,而且质量也不差,但是在坦克战术上,两国陆军有如云泥。
当战争再度爆发的时候,法国的遭遇不会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好多少。
要知道,此时,法国还没有完成德法边境防线的建设工作呢,而其北面敞开的国内更是脆弱不堪。
德意志第二帝国信心满满,冯承乾也不得不快马加鞭。
五月一日,冯承乾回到青岛,中国海军开始进行战前动员。
按照冯承乾下达的命令,中国海军将在五月的最后一天完成全部动员工作,到时候所有官兵都将归建,战舰则要完成全部维护工作。
只要德法开打,中国海军就将再度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