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八十一)电话局和铁路“圣训”对战

首页 书架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有的用就不错了,我的大人。”这天马玥对他说道,“这个时代,这就是最好的了。”

“要是能再远点就好了,”孙纲说道,“中堂大人和制台大人那里也有的话,就不用总发电报了。”

“你怎么不说通皇宫里呢?”爱妻白了他一眼,“直接和皇帝说得上话,就不用上折子了。”

“对呀!”孙纲一拍大腿,“这个事容我想想。”

“别做梦了你,小心树大招风。”马玥说道,“当初中堂大人办铁路开需就让人骂了个狗血淋头,他还是在紫禁城铺了条铁路才说动了太后支持他,你想学他在皇宫里安电话,也得有挨骂的觉悟才行。”

“好吧,再议。”孙纲说道,“你说的也对,中堂大人因为开需的事好象又挨参了。”

“军情处的人都报来了,好象还不止一本的说。”马玥说道,“又是翁师傅起的头。”

“又碍着他什么事了?”孙纲奇怪的问道,“这我还真不知道。”

“好象还提到什么‘圣训’?”马玥说道,“我没太留意,一会儿让人整理一下。”

“没有秘书就是不行哦。”孙纲哀叹了一声,碰上了爱妻那刀子一样的目光,立刻把话咽了回去。

综合了一下最近的消息和情报,孙纲才知道,翁师傅消停了几天后,又和李鸿章别上了。

这回,是直指着铁路和需业去的。

到1895年为止,中国的铁路只有400多公里,第一条比较有规模的铁路还是修在了台湾(刘铭传主持修筑的),李鸿章为了修建中国的铁路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但朝廷里的那些顽固不化的道学老朽还是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反对,什么破坏风水啦占用耕地啦毁坏坟墓啦遭天谴啦不一而足,偏偏就是看不到铁路交通对国计民生所起的巨大作用,沙皇俄国修建的西伯利亚大铁路曾经让李鸿章寝食难安,因为这条铁路的修建意味着俄军可以更快的向东方集结,如果俄军向中国东北采取军事行动,清军根本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内作出反应!他曾让淮军宿将刘铭传上书奏请修筑横贯中国西北至东北的铁路,结果不但没能通过,反而害得刘铭传被迫引退!这回好容易借着甲午战胜之机,李鸿章奏请在全国各地修筑铁路,建成中国自己的铁路网,这样不但可以便利人民交通往来,在军事上也有重要意义,“一旦边疆有警,各军瞬息可至”,他还举了好多例子,远的不说,这次俄国人进攻日本本土,日本陆军就是凭着便利发达的铁路网迅速对俄国人的行动做出了反应,在海军残余舰艇的配合下打跑了俄国人的!

可现在,准备修的从京师到天津的这条铁路,立刻就成了翁师傅一干人等攻击的对象。

翁师傅这回学乖了,没有用那些掘人祖坟啦毁坏田地啦破人风水啦等“传统”理由,也许是谁给他点步了,他这次提出的反对理由,居然也是军事上的!

他说,“天津四面展望,利攻不利守,自海上有事以来,敌欲犯京师,皆由大沽而至,今修京津之铁路,他日为敌所占,至京师不过数刻,不知李鸿章是何居心?”接着话锋一转,又说“一旦全国皆有铁路,连为一体,他国占领一处,便可利用其行车之速,侵往他处,不数日便可遍及全国,此取祸亡国之道,臣不忍见也。”

这一番话描绘得可是太“恐怖”了,让孙纲不得不佩服翁师傅的想像力和表达能力,这么一说,不把皇帝和“他妈”吓着才怪。

翁师傅还说,“兴铁路需开需冶铁,又需采煤,我大清以农立国,经甲午之役,民力待复,断不可将有限之民力,费于祸国殃民之物”,好象还觉得力度不够,这回他连雍正皇帝的“圣训”都搬出来了,“开需虽获需砂之利,然寒不堪衣,饥不堪食,而聚集数十万人于荒山穷谷之中,其害不独有误农业而已也。纵云穷黎糊口资藉,终非养民之上策。”这顶大帽子一扣下来,确实让孙纲也吓了一大跳,连皇帝他爷爷的爷爷的爸爸都请出来了,这也太损了吧?

“干掉这个老家伙不行么?”爱妻很温柔地问了他一句,他差一点泪流满面。

翁师傅就此逃过一劫。

对于翁师傅的攻击,李鸿章和一些务实的官员们也据理展开了反击,李鸿章指出,“观英吉利,法兰西,德意志,美利坚诸国,无不以铁路交通为国家兴盛之本。美利坚国土与我国相当,然地旷物丰,两面临海,海线较我国更长,难于守御,然未闻彼国有废建铁路之举,反举全国之力以兴铁路,至光绪十三年(1887年)共筑铁路二万余公里,为我国之500倍,彼岂不知铁路战时为他国占据之害乎?唯以其为国之利,远大于战时之害也,即日本葺尔小国,亦明铁路之利,国家每有所筹谋,小民无不踊跃。我大清每有兴铁路之举,便物议纷纷,诚可怪也。”

对于翁师傅搬出来的雍正皇帝“圣训”,老狐狸也搬出来了乾隆皇帝的“圣训”来加以反驳(大清朝的“圣训”还真不少),“金银铜铁铅煤,皆天地间自然之利,可以便民,何必封禁?若广资接济,地方穷民亦得藉以佣工觅食,于民生大有裨益,若谓之为地方之患,恐开采需厂或至滋事,不知此等匪徒,即不开厂,任其流荡失业,尤易为匪,惟在经理有方,善为弹压,不致生事滋扰。”

这一回雍正乾隆父子“圣训”pk,真是让孙纲大开了眼界,这才知道原来大清朝的辩论会居然也这么好玩,比qq对战和起点书评讨论区对轰还精彩!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