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可惜,他手里有很多宣传工具,仅仅是广播电台就能发挥极大的作用,如果他能倾向于我们,绝对会事半功倍。”瞿秋百惋惜道。
“林先生在上海大学教过一个学期的写作课程,我和他共事过。”郑仲夏回忆道,“他似乎有意躲着政治,只想做一个单纯的文人。”
“恐怕未必,他回国三年,创办书局,拍摄影戏,著书立说,名声越来越响,影响越来越大,前些日子在北平又提出新的主张,这都不是单纯文人会做的事情。”蔡合森猜测道。
“我读过这位先生的主张,‘第三条路’,这是想走中立路线嘛。”湖南口音的男人思索道。“可在如今的中国,他的那条路走不通。我们要坚持自己的道路。”
对于林子轩的讨论到此结束,他们谈论起其他事情来。
从1924年开始。上海大学开设了平民义务夜校,还到沪西的纱厂开办补习学校。
深入工厂内部,在纱厂工人中传播自己的思想,为举行罢工创造条件。
罢工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空喊几句口号就行了,需要充分的准备,仓促行事只会失败☆,<div style="margin:2px 0 2px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