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05章 亡命反击

首页 书架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这道命令本身没有错。

为啥?

如果在巴军发动进攻的时候,让前线部队撤退,肯定会演变成溃退,甚至是惨败,后果难以想象。

要知道,在巴军的轰炸下,溃退的印军官兵未必能够活着逃回来。

此外,如果前线崩溃,那么印军未必能够在国境线附近组织部署新的防线,说不定就被溃退下来的乱兵给冲垮了。

从战术的层面来看,就算要撤,也要首先顶住巴军的进攻。

在扼制了巴军的进攻之后,再组织撤退。

打到天亮的时候,印军总参谋部对作战行动做了调整,不过不是让前线指挥官把部队组织起来撤退,而是反起反击!

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印军在当时肯定获得了美国与日本提供的情报。

也就是根据这些情报,印军总参谋部断定,巴军的进攻在天亮之后就将结束,而且无法立即组织发起新的进攻。

显然,印军高层理所当然的认为,既然巴军无力进攻,就可以发起反击,夺回在天亮前丢失的阵地,堵住防线上的漏洞,所不定还能够通过反击歼灭巴军的主力部队,从而一举扭转战场态势。

问题是,有这么容易吗?

别忘了,发起反击的只有2个装甲旅,而协同2个装甲旅作战的其他巴军部队都没有多大的消耗。

更重要的是,巴军在停止进攻之后,后继部队已经跟了上来。

当时,巴军在拉合尔方向上,至少投入了14个旅的兵力,其中绝大部分,也就是8个旅为步兵旅。

没办法,巴基斯坦没有足够多的重装备。

显然,印军在反击的时候,首先要面对的不是巴基斯坦的装甲部队,而是这些在天亮前才赶到的步兵部队。

如果印军有足够多的装甲力量,反击行动还真有希望成功。

可惜的是,印军没有足够多的装甲力量。

当时,仓促组织起来的印军,甚至没有足够多的车辆,只能让部队里的官兵徒步发起反击。

这是什么战术?

要知道,这已经是21世纪20年代了,印军采用的竟然是100多年前,第一此世界大战时的战术。

让步兵徒步发起反击,去冲击巴军的防线?

这不是让步兵去送死吗!?

就算巴军没有修建堑壕,也有足够多的机枪,而且步兵手里都有步枪,还能得到远程炮兵的支持。

至于反击的结果,自然不用多说。

打了一个上午,印军的6个步兵旅没有能够前进一步,得到的,只是上万名官兵在反击中阵亡。

这场失败的反击,几乎彻底摧毁了印军的士气。

在这6个步兵旅,都爆发了动乱,甚至是兵变。

根据巴基斯坦的宣传,至少有3个印军步兵营在前线主动向巴军缴械投降,而且是由低级军官出面。

连士气都没有了,还打什么?

打到现在,印军高层再蠢,也清楚的认识到,在拉合尔方向上的战斗已经失败,再不撤就没有机会了。

其实,打到这个时候,印军已经丧失了最后的机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