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八十四章 郑国

首页 书架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最快更新大汉时代周刊 !

太平寨之所以称之为寨,是因为村子建在山腰上。

远处的河堤就像是围城,将金黄的稻田圈了起来。对岸有河流穿行,站在村子里能清楚的看到河道的曲折。在村子的背后,是青山环绕,有许多陡峭的地方,甚至还有飞流而下的溪水瀑布。

这样的风景,在关中并不多见。

但只可惜,这不错的风景没有为村子带来富庶。房屋破旧也就罢了,关键是这里的道路泥泞,很不好走。这样的光景别说是和东乡亭比了,就算是比起西乡亭也有不小的差距。

倒也怪不得这些村民这么热情了。

秦文说过太平寨的情况。这里人多地少,种麦时没什么收成,之后改种了水稻之后才有所改观。但这种改变的作用毕竟有限,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庄户卖水果为生。

有道是穷则思变,村民希望赵启明为太平寨带来富庶。

吹奏的声音仍然在继续。那些妇女们紧跟在后面,手里装着干果的水果也没有放下。此时赵启明已经被他们簇拥着进了村子里,正热闹的往孙先生的家里走去。

“改种水稻的事情,是户曹大人的主意吧?”赵启明忽然朝身边的郑国问。

郑国还自责自己刚才的表现,以为说错了话赵启明就不会再理他,忽然听到赵启明的询问有些意外,但还是赶紧说:“回小侯爷的话,水稻的确是在下引种的。”

“水渠也是吧?”

郑国将赵启明看着他,生怕自己说错了话,所以只敢点头。

这还真是不善言辞啊。

赵启明有点无奈,但并没有失去耐性。他觉得这个郑国将会是他很好的帮手,所以趁着这个机会,他想多了解下这个人,看将来能让他分担多少。

“要引种水稻,还要修建水渠,恐怕花了不少时间吧?”

郑国看了看赵启明,小心的回答道:“在下来太平寨已经五年了。”

赵启明点了点头。

五年的时间实在不能说短。恐怕郑国自己都不知道,在很少有水稻的关中地区,能有种植水稻五年,这实在是相当宝贵的经验。

更重要的是,作为负责民生的官员,能在太平寨这样穷困的地方浪费五年的时间,足以说明其耐性。在赵启明看来,能这么踏实还掌握了技术的郑国,是当之无愧的人才。

想着这些的时候,他们到了孙先生的家里。

这是个不大的院子,看上去也很简陋。赵启明当然不嫌弃这些,但是刚准备进去,院子里就尘土飞扬起来。仔细看,是个妇道人家正在利索的清扫,扬起了尘土。

孙先生眼疾手快,赶紧跑了进去,从夫人的手里夺走扫帚。

刚好这时,吹奏的声音停了下来,赵启明能清楚的听到院子里的对话。

“你这是在干啥?”

“当家的不是让我收拾院子吗?”那个妇人看着院子外的赵启明。

孙先生气急败坏:“败家婆娘,小侯爷都来了,你现在才想起收拾?”

“我又不知道小侯爷什么时候来。”

那妇人抱怨完了,就跑去端了木盆,在院子里洒水。孙先生急的满头大汗,也顾不上教训,赶紧跑到赵启明的面前,抱歉的说:“对不住了小侯爷,实在怠慢。”

“没事。”赵启明其实觉得挺好玩的。

从言谈举止来看,孙先生就是个普通的村民。可能多少读了些书,但肯定比不上西乡亭老流氓。说起在这附近的威望,和见多识广,也当然比不上钱管家。

不过就是这样的里正,才让赵启明觉得以后更方便办事。

那个妇人很快就撒完了水,院子里逐渐没有了尘土。孙先生家里没有草席,只能抱出几个马扎出来。那些跟在后面的村民们,已经不再列队欢迎,但仍然站在外面。

“让大家都忙去吧。”赵启明有点无奈的朝孙先生说:“我想跟两位谈点事。”

“谈事?”孙先生激动起来:“谈事情好,太好了。”

说着话的时候,他跑到了院子外面,让那些村民散去了。回来之后那夫人倒好了茶,然后好奇的打量着赵启明,让孙先生觉得碍事,干脆也给撵走,亲自煮茶。

“村子里的人都会种水稻了吧?”赵启明朝郑国问。

郑国逐渐没有了之前的紧张,但仍然谨慎的说道:“在下来太平寨五年,村子里种水稻已经三年,前年的产量就已经超过了从前种麦,今年雨水好,应该能更好些。”

赵启明点头:“太平寨的水田本来就应该种水稻,产量高是理所当然的。”

听到这话,郑国诧异道:“小侯爷也懂水稻?”

“知道些吧。”赵启明说:“那些水稻还有多久收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