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章 安史之乱暴发

首页 书架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最快更新傲唐 !

大唐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

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部落力量组成十五万大军,号称二十万,以“忧国之危”、奉皇帝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公然反叛。

一场巨大的危机降临到盛世大唐头上!

皇帝李隆基继位后,励精图治,拔除沉疴,革新吏治,任用贤能,施行了政治、经济、民生、军事方面的一系列改革。经过明君贤臣二十几年的努力,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天下大治,大唐进入全盛时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开元盛世”!但承平日久,经历了开元盛世辉煌的大唐,君臣百姓几乎没有什么忧患意识,官民皆疏于战,安禄山叛军至处几乎没遇到像样的抵抗,河北诸州县望风而降。叛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控制了河北大部及河南一部州县,兵锋指向东京洛阳、西京长安。

皇帝李隆基于十一月十四日得知了安禄山反叛的消息,大为震怒,他立即下诏召集勤王之师,令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率临时征召的大量军队,出潼关东征,准备阻击叛军的推进。

但安禄山手下的人马长期屯边作战,实战经验丰富,战斗力在所有大唐军队中可以算是数一数二的,朝廷临时调遣的兵马根本无法阻止叛军的快速推进,镇守洛阳的封常清接连败北!

十二月十三日,东京洛阳失陷!

叛军攻克洛阳后,并未停留,继续西进,兵锋直指长安。

只不过因为年关将近,又逢大雪,叛军进攻的脚步才迟缓了一些。

封常清从洛阳溃败后,退守陕君,与高仙芝合兵一处。封常清、高仙芝自知无法在短时间内击败叛军,只得采以守势,放弃陕郡,退守潼关。潼关是防守长安的门户,要是潼关有失,长安也将不保。

但封常清的一连串败绩及联合高仙芝所部大军后退守潼关的举措惹恼了皇帝李隆基,在宰相杨国忠的强烈要求及监军宦官边令诚所奏“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等言的蛊惑下,朝廷最终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

在处死封常清、高仙芝之后,大唐朝廷任命在家养病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大军统帅,加封其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率军镇守潼关。

天宝十五载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改元“圣武”。

正月十一日,安禄山派遣儿子安庆绪率军攻打潼关。

哥舒翰率军苦战后击退来犯之敌,但没有乘胜出关追击,只是依关而守。

随后安禄山派部将崔乾佑驻军陕城,田乾真进兵关下。

崔乾佑和田乾真时常派兵到潼关城下骚扰或挑衅,哥舒翰一概不予理睬,更不出关作战,只是依潼关天险而守!叛军攻击时集精锐人马上城头杀敌;叛军不攻时候则偃息旗鼓,一心操练军士!

叛军无法攻破潼关,望关兴叹之余只能派大军屯于潼关城外数十里处,与哥舒翰军对峙。

在叛军攻占洛阳,并向长安进兵的时候,各地起兵反抗叛军的行动也此起彼伏,给叛军造成很大麻烦。常山郡太守颜杲卿、平原郡太守颜真卿兄弟召集河北十七郡吏民抗击叛军,形成了很大声势,并切断了洛阳至范阳的驿路,一度让安禄山军中军心动摇。

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率军东进,击败安禄山手下大将高秀岩,乘胜攻占了静边军,并夺取马邑;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率军出并陆,攻下了常山城。连取大捷后,郭子仪、李光弼两军合兵。

叛军东进被真源县令张巡所领义军阻于雍丘,南下又被山南节度使鲁炅挡在南阳。

后方不稳,再加之潼关久攻不下,安禄山终日惶惶不安,打算放弃洛阳,退兵回范阳老巢。

整个战略形势朝着对唐军有利的方向发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