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32章 钢铁雄心 三 求月票,求推荐

首页 书架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当然,齐塔等人用来砌高炉的耐火砖并没有那么好的质量,但是比普通的红砖或粘土制造的高炉。还是能耐更高的温度。

鼓风机的问题,古人早就已经解决了。使用的是活门推拉式的风箱,用水车提供动力。整个高炉布置了两台风箱。两个风道,另外还有两台备用的风箱。随时可以替换。

庞大的炉身外,还用结实的木头建了脚手架。用来加挂滑槽、滑车和滑轮组成的炉上料系统滑轮组在这个时代的码头和船只上早就出现了,陈德兴只是对它们稍加改进。

高炉炼出的铁水是含碳量高、杂质多的生铁,可以用来铸造大型铁件,于是就在出铁口外接了一条沟槽,平时封闭,需要的时候可以打开将铁水引入模具。

在高炉所在的平台下方旁边还修建了两台炒铁炉,就是所谓的反射炉,将燃料室和炉室分开,燃料燃烧后形成的长火焰送入炉内,靠炉和炉壁的反射作用加热生铁。因为燃料室和炉室分离,就不需要用焦炭加热铁水,可以避免硫磷碳等杂质和铁水接触因为炒铁炉的产品是基本不含杂质的熟铁,所以要避免在熔炼过程中发生污染。

所谓的炒铁,就是用长铁棍搅动铁水。因为这种反射式炒铁炉的炉温只能达到1400度,而生铁中的碳脱除到一定程度后,熔就会超过炉温,金属变会呈半凝固状态。要靠人力搅拌才能使冶炼继续进行。

这种“炒铁法”当然也不是陈德兴“发明”的,而是早在汉代就出现的,在宋朝同样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只是没有反射炉的概念。另外,用这种炒铁法理论上也能得到钢,炒铁法的主要产品是熟铁,但有时也会炼出少量脱碳不彻底的中低碳钢。

利用这种炒钢反复折叠锻打,就能得到所谓的百炼钢,是用来制作宝刀宝剑的上品钢材。

而陈德兴建议齐塔等人采用的炼钢法,则是坩埚法。坩埚法早就出现在了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在汉朝最为兴盛,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却渐渐没落可能是因为低硫低磷的优质铁矿消耗一空,用坩埚冶炼出来的钢,质量无保证,成本又高,因此被渐渐淘汰。不过在山西某些地方却有坩埚炼铁的工艺,许多经验丰富的铁匠都知道怎么制作坩埚。而陈德兴给他们的帮助,也不过是用耐火的高岭土制造坩埚和坩埚炉而已。这样就能让坩埚炼钢达到更高的温度。

后世的亨兹曼坩埚钢需要1600度的高温熔炼,用普通粘土制成的坩埚根本无法承受。当然,炉温不够也不等于不能炼钢,古人是非常能够理解凑合一下的概念的。

就在高炉和炒铁炉右侧百步开外的一处高坡上,已经竖起了两座专门用来冶炼坩埚钢的火炉。两缕青黑色的烟柱正从那里扬起,显然坩埚炉正在炼钢。在更远一些的地方,则是码头和栅栏,码头是进料的地方,而栅栏则是防止闲杂人等进入坊区的南芬铁坊的所在,自然是军事禁区!周遭被南芬城墙、两道栅栏和壕沟还有太子河包围。还有军队驻扎巡逻,太子河上甚至还有一支的“水军”。

陈德兴也知道,眼前这一套“高炉炼铁反射炉炒铁坩埚炼钢”的工艺流程,虽然也是在凑合着炼钢因为炉温难以控制,耐火材料质量不靠谱,铁矿石的杂质含量也难以确定。想要得到后世工业化时代的优质钢材是不可能的但是炼出的钢铁,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足够碾压南宋的钢铁手工业了,更不用大蒙古了。所以,可不能让这套先进的炼铁炼钢办法泄露出去!

“大哥,咱们南芬铁坊的铁匠、学徒工,都是老手了。光是在南芬这里,已经前前后后建了五座高炉,十五座炒炉和五座坩埚炉了。”

齐塔轻描淡写的介绍着南芬铁坊的研发探索过程哪怕有了陈德兴的提,实验失败还是在所难免的!焦炭炼铁和反射炉炒钢都是新技术,坩埚钢虽然是老早就有的东西,但毕竟已经不怎么常用。同样需要反复探索。

“铁坊的工匠有谁立了功么?”陈德兴问话的时候,整个铁坊的铁匠和学徒,已经聚集起来,在陈德兴跟前站成了三排。大约有三四百人,都是精通炼铁找矿的匠人。大部分是从临安和明州掠来的。

“有啊,孟大头,你出来一下。”齐塔一招手,唤来个二十挂零的个子,身高不过五尺多,非常瘦弱,不过却有一个大脑袋,额骨宽大且隆高,和细的身体形成鲜明对比,就好像一根细竹竿撑着个大脑袋,怪不得被人叫“大头”。这副尊荣不大像个铁匠,倒像个读书人。

“这是孟德孟大头,别看他长得不像个铁匠,不过脑袋瓜子好用。”齐塔一指身后的高炉、炒炉,“高炉、炒炉都是他画的样,高炉垫高,炒炉居下的布局也是他想出来的,还有用滑轮加料的设计也是他做的。这子可聪明,可惜没有念过什么书,要不然准能中进士!”(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